“房住不炒”:取消还是升级?

昨天最高层会议很重要,充分体现了政策因时因势而变。
有两点变化,体现得很直接。
第一个变化:扩大需求重新成为首位。
原话:“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,着力扩大内需、提振信心、防范风险”。
之前反复说过,政策不是孤立的,理解政策要做“三个结合”:结合原文上下文、结合近期动态、结合过往政策脉络。
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五大重点任务,第一项就是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,其次才是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但在实际工作中,最看重的实际是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在4月份会议上进一步调整为“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“扩大内需”实际放在了至少第二的位置。
但就算三月中旬两会结束后,工作总基调仍然把“扩大内需”放在靠前的位置,也就是两会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总结的四套组合拳:宏观政策的组合拳、扩大需求的组合拳、改革创新的组合拳、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。

图片

注意这种级别文件和场合,顺序很重要。
两会后没几天就降准,也似乎显示要开始打出组合拳,但降准戛然而止,后面没有了,更别谈“组合拳”。事后曾任央行司长、参事的盛松成出来解释,说“我国连续小幅降准反映了货币政策‘试错’的过程”,意思是货币政策不能仅仅被动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采取应对措施,也要主动试探市场反应。
还提出了货币政策由来已久的“单一规则”和“相机抉择”两种观点的争论。
从4月开始,扩大内需实质上排在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之后,而且宏观政策也排在了后面,更强调加强内功、强调高质量发展、改革创新。
这与形势变化,尤其一季度“超预期”有关。

图片

一季度最大的“超预期”就是新冠疫情迅速过峰,由于中国人口的超高密度、春节返乡等,导致传染速度极快,免疫屏障建立的速度超过了病毒变异,当时社会上非常积极,北京好点的饭店都爆满,憋了三年都在寻找机会。
政策要顺势,也要逆势,核心是调节,保持发展的可控、稳定。
经济回暖超预期、各地纷纷表态要大干一场,比如浙江、云南、辽宁等各省都喊出了同样的口号“起步就是冲刺、开局就是决战”,但这些口号基本是在两会开始前,两会期间有一次重要讲话,强调“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,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,急功近利、急于出成绩。要把这种浮躁心理、急躁心态都压下来,扎扎实实、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”。
从这以后,明显降温,当然更核心的标志是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,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仅仅设定为5%左右,这是一个几乎任何人都认为“躺赢”的目标。
官方和市场对经济形势和未来政策的理解差异,也是从4月开始的。
从4月开始各种小作文不断,市场强烈要求加大刺激、推出一揽子刺激性政策,而且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变化,过去小作文往往强调短期的困难,而现在的小作文升级了,不再盯着短期,而是话里话外暗示长期危机,比如日本失去的几十年,典型的就是辜朝明和他的“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”。
对于辜和他的理论已经驳斥了两次了,今天简单说下第三次驳斥,日本失去的几十年,核心原因和外在表现是严重缺乏创新,产业结构固化,而中国截然不同,就在当下,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就是有力反驳。
近期对“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”的驳斥明显增多。

图片

官方对市场、各种经济学家等可谓谆谆教导、颇为耐心,比如本月初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,不仅再次重申官方对经济形势的看法,强调“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”,还专门讲解了正确分析经济形势的方法,那就是“要全面、辩证、长远地研判当前经济形势,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,增强发展信心”。
就差直接说某些经济学家胡说八道、蛊惑人心了。
对于经济形势的乐观定性一直坚持,昨天举行的最高层会议,有这么一段高度浓缩、高度肯定的定调:“国民经济持续恢复、总体回升向好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产业升级厚积薄发,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,社会大局保持稳定,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”。
但在总体方向不变的基础上,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,那就是时隔几个月,“扩大内需”再次成为第一位的工作,而且在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时,第一句话就是“国内需求不足”。
而会议召开前,也密集出台了《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》《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》《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》三大刺激消费的政策文件,而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也是在带动消费。
为什么又变了呢?
关键是二季度的“不如预期”,而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是4.8%,而二季度GDP增长仅仅只有0.4%,那么今年二季度的6.3%虽然比一季度的4.5%更高,但考虑基数影响,显然二季度不能让人满意。
上半年GDP增长合并为5.5%,今年要完成全年5%左右的目标,就有些紧张了,5%已经很低了今年无论如何都必须完成,既然二季度不如预期(之前普遍认为增速能达到7%以上),那么下半年就必须发利了,宏观政策、扩大内需再次成为重点,当然对效果还是不要抱过高期待,政策不是仙丹。
图片
第二个变化,关于房地产。
这次没有再提“房住不炒”,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人颇有些兴奋,觉得会像之前每一次那样,重新捡起房地产这个“夜壶”,但在小镇看来:不提‘房住不炒”,反而是对房地产的利空,实质升级了对房地产的限制。
为什么这么说?
一定要明白,政策的能量低于市场规律,短期内、局部地区、某些领域可能会出现政策力量强于市场规律的情况,但从长期、整体、全面来看,市场规律是不能违背的,只能尽可能引导。
方向对的时候,政策和市场共同发力更推一把,当方向不对的时候,政策要纠偏、扯扯市场的袖子和“牛鼻圈”。

图片

政策的目标一直是维持房地产的稳定持续发展
注意是稳定和持续,不希望大涨也不希望大跌,房地产永远是经济的支柱之一,但正因为是支柱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影响太大,能够保持稳定、每年温和上涨其实是最好的。
这次会议对房地产最关键的一句话是“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”。
“供求关系”是经济学的第一课,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,这个关系变了,底层逻辑就变了,任何清醒的人都能看到,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从“供不应求”变成“供过于求”。
几个基本数据:户均1.1套、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米;结婚对数持续下降,从2013年最高的1346.9万对跌到2022年的683万对,今年一季度虽然同比增加了4万对,但对全年情况并不乐观。
还用说更多吗?难不成还要说说对房价的信仰?谈谈居民负债率和“六个钱包”?再谈谈城镇化绝对人口到顶?谈谈保障房建设分流、乡村振兴回流?
“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”这个论断并不是突然出现的,半个月前,央行报告、统计局数据,都提到“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”。

图片

这种情况下,还需要再强调“房住不炒”吗?
政策从来不是要将房地产打死,“房住不炒”的目的是确保房地产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,几年前炒房狂热的时候,甚至首付都拿不出来的都想尽办法杠杆拉满去买一套、两套、三套房,就想着涨了就卖,风险太大。
再次强调,市场规律是比政策更高一层的力量
对房地产而言,如果卡住的仅仅是政策,那还是有办法的,但市场基本结构变了,就算政策使劲力量拉房地产都够呛,何况现在政策的目标仍然是保持稳定,强调的重点不是商品房,而是“保障房”和“城中村改造”。
一定要明白,炒作是因为市场活跃才存在,市场冷的时候,还炒作什么?存在“房炒不住”的时候才需要“房住不炒”的政策对冲,现在还需要对冲吗?
在新形势下,如何看待房地产的未来,更具体的,如何调整自己的购房决策,让个人适应整体的“新形势”,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,今天先到这里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